一个都不能缺乡村小学的墙上挂着一幅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一、作文题
阅读下面这篇短文,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个都不能缺
乡村小学的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小男孩坐在教室里上课,他的面前放着一个书包和一个水杯——那是他每天要喝的水和吃的饭;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那是一个孩子坐的位置......这幅画画的是一个农村家庭里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场景。(开头)
画上的两个孩子是姐弟俩(姐姐叫李灵花,弟弟叫王月明)。他们是一对相依为命的亲姐妹!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去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和他们三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奶奶每天都要给这两个小家伙做饭吃......(主体部分)
在他们的生活中,吃饭是最重要的事之一了!为了保证营养均衡摄入,爷爷每天都会变着花样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过渡句),而每次吃饭的时候,都是两个人围在一张桌子前一起吃...(细节描写)
姐姐和李灵的胃口都比较好,她喜欢吃肉菜,(写具体一点);妹妹和王月的食欲却不好,她们不喜欢吃肉菜;(再详细地写写两个人的口味喜好。)可是由于家中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来满足她的愿望,于是只好由妈妈把瘦肉切成丝炒成猪肉末给她拌饭吃。(继续深入分析原因并解决问题)
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再加上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症状使得这两只幼小心脏发育不全,身体瘦弱无力!(总结上段内容)(结尾)
这幅图画虽然简单朴素,但反映了一个贫困山区农民的家庭状况以及孩子们艰难的学习环境。这副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西部地区教育的落后状态与现状。(点睛之笔)
二、写作指导
1、审读材料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记叙性散文。作者通过描述一对贫苦农家儿童的上学经历及日常生活情况,表达了对儿童成长的关心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全文以时间为序,采用倒述的方式展开叙述故事。从"放学回家"、"吃过午饭","准备睡觉"(或"上床睡觉时")等几处关键时间入手进行回忆,使情节自然合理地进行下去。同时运用插叙手法,插入对小女孩一家人的刻画,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容和情感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2、确定立意
本文的中心思想就是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弱势群体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环境条件。《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促进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择校热",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大班额现象日益严重,许多家长不得不将子女送到远郊学校就读或者干脆放弃学业进城务工赚钱养家糊口,导致很多偏远地区的学童无法得到应有的教育和照顾,从而影响了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3、构思结构
(1)本文是一则记事类的习作,应按照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进行组织材料的安排。首先介绍故事的背景-在一个偏僻落后的山村,有一所简陋的学校和两个贫穷的孩子。然后分别用几个不同的画面描绘了两个孩子在家的表现,最后交代了他们去学校的过程及其在校的生活和学习等情况。(2)其次,要注意选择典型的事件作为主要事件来加以详写。如文中提到的那个小男孩在家中的表现就值得重点描摹;(3)再次,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场面作为事件的侧翼进行渲染铺陈,这样既有助于突出主题又能增强艺术效果(4)此外还要注意设置一些富有情趣的细节,用以丰富故事情节,加强作品的可读性与趣味性(5)另外还可以适当穿插议论抒情语句,深化主旨,升华感情4、素材积累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人民共和国预防青少年犯罪法》(摘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规程、《小学生守则在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养成训练》;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公益广告:《同在蓝天下》,北京电视台播出的专题节目;《开学第一课》: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活动并为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