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天津高考满分范文
写变化的作文
一、题目分析
1、根据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可以拟出以下三种不同的写作角度:
(1)变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如环境的变化等)。
(3)事物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过程。
2、本题属于半命题型试题,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从材料的整体入手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与中心意思;另外还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句来分析立意,例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1由材料中"变化"、"发展",联想到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种种变迁。2由材料中的现象及原因联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3由材料中的结果想到人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状况。4由材料反映出的道理引出对人生意义的感悟等等。
3、参考例文(2016年天津卷高考满分范文)
1、“变是唯一的不变”——《易经》里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蕴藏着许多关于变的哲学。《周易·系辞下传》有言:“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矣!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可见,在中国古代,《易经》就是一部谈变化的经典之作。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就认识到事物的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所谓规律即在一定条件下会重复出现的某些事态或状态。因此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而运动则意味着改变。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意谓宇宙间一切物质都在不停地运行和发展着,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保持自己的生机与发展活力。
2、《道德经》:天地之道的辩证法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这表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顺应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道。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应遵循大自然的法则。比如,"将欲取天下者必固与之"(出自老子的《七十六章》)这句话告诉我们,想要征服世界就必须先要拥有它,要想获得成功就得要先学会付出代价。由此看来,“天人合一”、“物我一体”、以及强调和谐统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些观念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中庸》:“致中和”: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说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庸";意思是人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叫做平静,表现出来了符合节度叫作适中,达到这样的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平稳安定。这就是著名的儒家的处世原则—-中庸之道。
4;《孙子兵法》:兵家治军的根本方略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特殊的时期,当时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爆发。在这种形势下,各国都致力于加强军队建设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工作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著名将领孙武在其名著《孙子兵法》,书中详细介绍了用兵的作战方法及各种战法的运用技巧。此书不仅为我国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提供了强大的国防力量保障,而且也为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后世研究军事理论的宝贵资料之一。
5、《韩非子》——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之言
作为一家之说,其内容多为议论政治得失成败及其经验教训,故后人称之为杂家著作集大成者——《韩氏子》。该书主要内容包括法治和人权两方面的问题,涉及范围广泛,但核心部分则是有关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君臣关系等问题,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政治观和历史观的局限性。
二、素材积累
1.生活中有不少事情是在不断发展着的。就拿我们的身体来说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衰老直至死亡。但是身体的各个器官却不会随之老化或者衰竭,它们仍然能够正常的工作运转并且发挥各自的功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人体的细胞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