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文学界再次掀起波澜,“于洪文案”事件再度引发大讨论。于洪事件背后所涉及的“线下写作”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学著作权纠纷,更涉及到了文学创作与社会伦理的重要关系。本文将从于洪事件入手,探究作家与社会的边界问题,讨论线下创作的利弊、禁忌与规范,为广大创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1. 线下写作:从“原谅我这一次”的典型案件到“于洪事件”的代表性事件
在网络文学界,多数作家习惯于使用网络平台借助网络优势进行创作,这样可以方便快捷地吸引更多读者,并在后续出版、改编、影视化等方面获得更多机会。但是,也存在一些作家把自己的文字作品潜藏在线下,以便享有更好的创作氛围、更灵活的创作方式和更高端的文学审美。这种做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违反了法律规定、严重损害了他人的权益,就会引起一系列的争议和舆论质疑。
以“原谅我这一次”事件为例,该小说作者黄毅涵本人承认,自己曾经抄袭了一个叫做“自恋者”的线下小说,进而生成了自己的网络小说。这个事件暴露了网络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抄袭和剽窃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网络文学创作的正反两方观点,成为该领域的标志性事件。
“于洪事件”的发生,更是将线下写作的利弊逐步公之于众。被控侵犯著作权的于洪并不是网络写作的新手,他曾是凤凰网作家频道的签约作者,他的文字曾获得凤凰文学奖,其创作的作品“南京反贪局长”在网络中也获得了不少粉丝。然而,于洪将真实人物、事件和事实抄袭到自己的创作中,经已受到广泛谴责。
2. 线下写作的利弊:为何有些作家倾向于选择线下创作模式?
相对于网络创作,线下写作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比如说:
(1)容易凝聚人气。那些喜欢线下小说的读者通常呈现出忠诚度较高的特点,他们一旦认同了某个创作者或者某篇线下创作,就会将其推荐给他们身边的众人,通过口碑传播进而扩大人气;
(2)文学审美更高端。相比与网络文学,线下作家的创作通常涉及到的主题和题材较为成熟、严谨、有内涵。因此,线下文学最大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更高端的审美和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3)创作方式和格调更为自主。线下作家通常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灵感进行创作,无需考虑太多物质需求或者商业利益,因此,线下创作的方式更为自主、更为自在。
然而,线下写作也有其不利之处。比如说:
(1)相对来说,较难赚到钱。因为线下创作者往往没有大量的支撑资金或者商业机会,越来越少的读者选择阅读线下作品,这也就导致了创作者的知名度和收益不够高;
(2)推广渠道相对狭窄。相对于网络来说,线下作品推广渠道有限,传播速度也较慢,因此,很多线下佼佼者也难以成为文坛的重量级角色;
(3)自我约束不严。线下创作相对于网络创作不易受到社会舆论和他人口碑的监督,这也就容易导致某些线下作家步入道德沼泽或者出现不端行为。
3. 线下写作的禁忌和规范:创作者须时刻警惕发生于抄袭、侵权等丑闻
从“原谅我这一次”到“于洪事件”,我们不难看出,不论是网络创作还是线下写作都有一些禁忌和规范需要遵守。对于线下创作者而言,尤其需要时刻警惕发生于抄袭、侵权等丑闻。
首先,线下创作者要遵守法律规定,不得侵害他人的著作权、姓名权、肖像权等权益。线下创作者在撰写小说时,要么完全采取自己的经验、感性和创造力,要么确保有足够的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以保证独立自主完成作品。否则,不仅将失去作品原有的品质和品位,还可能伴随着侵权纠纷和法律责任。
其次,线下创作者应当尽其所能避免写作过程中的偏执情绪和负面情感。在对自己作品进行创作的时候,创作者不应过多地表达自己的偏见或者负面情绪,而是应当具有同理心、想象力、审美意识和创造力,以完成优秀的作品。否则,这种情绪会影响到作品的内在审美和品质,严重的甚至会成为侵权和诈骗的场所。
最后,线下作家应当具有内心的自我约束能力。在完成作品时,创作者应经常进行自我审查和矫正,努力避免自己陷入偏狭和矫情的情感氛围。同时,在出版、推广、评论和发表作品等方面要习惯接受社会舆论和他人评价,并尽力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和良好的文学审美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规范、独立自主而不助长恶劣情感和不当行为。
“于洪事件”暴露出的是作家和社会之间的边界问题。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创作者需要时刻强化社会责任和自我约束意识,发挥创作本身的独立、创新和思辨功能,做到创作优秀、法律合规、社会贡献,这才是一名合格的作家的标准。
《于洪文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一大原因是作家于洪文的逝世引发了文坛与社会的热议。此外,于洪文的案件还揭示了作者与社会之间的一些边界问题,比如什么是合法写作、作家应如何面对社会舆论等。这篇文章就于洪文案件背后的“线下写作”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对作家与社会之间边界的影响。
1、从于洪文案看线下写作
于洪文案的发生使得“线下写作”一词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文学领域一个比较罕见的词汇,指的是略过版税、编辑、审查等环节而直接通过“副业”来完成文学创作并出版。于洪文就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他在生病的时候仍然坚持写作,并通过“线下”渠道自办出版,并未将自己的作品在正式的出版社出版。
2、线下写作背后的网络
线下写作背后涉及到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问题。作为媒介的互联网给了作家一个另外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场所,由于网络环境下没有出版社或审查机构对作品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作家自由”。然而,正是这种“作家自由”与“线下写作”相互交织,使得一些不法之徒趁机以低价盗版的形式获得利益,并且背后往往涉及到网络交易等犯罪活动。
3、线下写作与规范
在这一现象背后,作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疑是非常复杂的。当前出版市场中,法制和规范的缺失已经成为这种存在模式的重要一环。因此,政府或执法机构应当在明确授权、完备诉讼、细化制度等方面加大力度,并依法打击犯罪。与此同时,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在引领作家在创作时更多地注意文学规范和价值观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价值引导,让文学不仅仅停留在商业利益上的考虑。
4、写作的另一面
每个作家在写作之前都不会去考虑是否会得到社会认可,但不该抛弃文学创作的观念和产品的价值。作家必须学会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写作之余,还应该在其他的方面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评估。文学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个文化,必须有价值、有内涵。如果一个文学作品只满足于写作自我,而不能够有所反映、发挥一定的文化价值,那么这样的文学也只有在短暂的评述和风赞中得到有限的赞誉。
作为一名作家,应有一个独立、价值观明确的内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所走的道路。与此同时,作家不应该忽视文学的规范和价值,而应该从自身和整个行业的角度出发,投身于文学创作的发展中,为思考公平、正义的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